病历摘要:一健康的七岁儿童从约二米高树上跌下,右手掌着地,即感右肘部疼痛难忍,继之出现肘部肿胀及功能障碍。二小时后由家人陪送来急诊。 提问:按损伤外因属何种外力? 提问:按损伤发生过程及力的性质应是什么损伤? 提示:X线有骨折征。 提问:肘部常见骨折有哪几种? 提问:要明确诊断需作哪些检查? 提问:应与什么损伤作鉴别?其鉴别要点是什么? 提问:急诊处理原则是什么? 提问:整复固定后一周内,内服药物法则是什么? 提问:如何正确促进肘关节功能早日恢复? 答题思路 病历摘要:一健康的七岁儿童从约二米高树上跌下,右手掌着地,即感右肘部疼痛难忍,继之出现肘部肿胀及功能障碍。二小时后由家人陪送来急诊。 提问:按损伤外因属何种外力? 损伤病因中外因中外力的因素是主要的。按外力的性质分析,伤儿是从高处跌下,且右手掌着地反作用力向上传导至肱骨下端之髁上薄弱点,造成骨的破坏发生了骨折。骨折部位髁上远离力的作用处,所以是间接暴力中的传导力引起的。力的直接作用处是手掌,而它没有骨折,因此直接力引起是错误的。在骨折发生过程中无旋转力存在,所以也非扭转力引起。损伤的发生是突然跌倒引起,所以不是慢性劳损所致。但从骨折发生的机制用力学分析手掌着地产生力点,自上而下的躯干重力产生重点,力的传导至肱骨髁上则是二力交接处作为支点,符合力学杆杠原理,故属杆杠作用力。 提问:按损伤发生过程及力的性质应是什么损伤? 伤儿的损伤是由于突然从高处跌下,发生时间急骤,并非慢性形成,所以急性损伤是正确的,慢性损伤是错误的。是跌倒后力的传导,杆杠作用发生的。伤儿素来健康,骨折处原无病变,故不存在病理性损伤。从损伤的外力形式和临床症状看,擦伤和刺伤是错误的。 提示:X线有骨折征: 提问:肘部常见骨折有哪几种? 从骨折发生的年龄和同是传导力引起,结合肘部解剖特点分析,肱骨髁上骨折,肱骨外髁骨折和桡骨头骨折均可发生。但肱骨髁上的解剖特点较特别,前方有冠状窝,后方有鹰嘴窝,内侧有内髁,外侧有外髁,这样该处又扁又薄,又是松质骨和密质骨交界处,加上肱骨下端有一向前倾约30°-50°的称前倾角,所以,肱骨下端髁上骨的结构相当薄弱,易受力作用而破坏致发生骨折,它较肱骨外髁和桡骨头骨折发生率高得多,另外从病例临床症状看,上述两者较髁上骨折,部位较局限,功能影响没那么明显,症状也较轻。至于髁间骨折则常发生于成人,多由直接暴力引起,肘部瘀肿非常明显,答案是错的。尺骨鹰嘴骨折,从受伤机制非三头肌急骤收缩所致,且儿童肌肉不丰,收缩力弱,不致易发生骨折,答案是错的。肱骨内髁骨折是由前臂屈肌群骤然收缩,造成内髁撕脱性骨折,与病例情况不相符,答案是错误的。 提问:要明确诊断需作哪些检查? 询问受伤时姿势是属问诊内容,不属检查之列,所以是错误答案,畸形虽是骨折的特殊症状之一,无移位骨折就没有畸形,所以,它不是诊断骨折的绝对依据,在此起干扰作用,属干扰答案。找压痛点,是落实骨折发生部位,若是呈环状压痛,它是检查骨折的重要依据。当然拍X线片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,可以用它确诊。至于瘀斑不是骨折的特殊表现,不是所有骨折都发生瘀斑,仅作干扰,为无效答案。 提问:应与什么损伤作鉴别?其鉴别要点是什么? 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关节后脱位从发生部位和症状很相似,尤其是都可出现靴状畸形,所以,两者容易混淆,其鉴别诊断的要点是通过摸诊触摸肘关节后方的内、外髁和鹰嘴三者之间的关系,当肘屈曲时其三者应呈三角形,伸肘时三者应同在一水平线上。肘关节后脱位时,其三者关系发生了改变,同时存在弹性固定,并在肘后方摸及向后移的尺骨鹰嘴,同时有空虚感,肘部前后径加宽。肘关节前脱位儿童极为少见,其受伤机理与肱骨髁上骨折不一样,答案是错误的。尺骨鹰嘴骨折为肱三头肌急骤收缩所致,儿童甚少见,答案是错误的。肘部扭伤,若骨折移位不大,是有类似之处,但部位和压痛点有所不同,仅作干扰,为无效答案。桡骨小头半脱位多发生于幼儿且受伤机制多因大人牵位前臂引起,症状轻微,仅旋后障碍,故答案是错误的。桡骨头骨折在受伤机理上有类似之处,但症状轻且局限压痛点也不同,所以,答案是错误的。 提问:急诊处理原则是什么? 因为伤儿是从高处跌下,因此在接诊时要详细询问受伤经过,头部是否受伤,当时是否神志不清或昏迷,时间有多长,是否呕吐。接诊时了解病人的神志,能否回忆起受伤的经过,测量生命体征。在全身情况稳定之后,才着手处理骨折。若疼痛厉害,可服止痛药,减轻伤者痛苦,并取得合作,然后临时固定患部,以减轻骨折后重力作用和活动引起的疼痛,并可防止骨折再移位。拍摄X线片,以确诊骨折部位和形态及类型。若骨折移位明显,为了取得伤者合作,减少疼痛,提高复位成功率,麻醉是必要的。(可行血肿内麻醉,此法既简单,又安全可靠。)复位以恢复骨胳形态是首要任务,为骨折愈合创造先决条件。又为了保持骨折整复后位置,必需作固定,直至骨折处巳初步接连为止。关于骨折治疗中练功问题,早期以静为主,以稳定骨位为主,在远离骨折之关节作轻微的活动,不可作肘关节活动,以免导致骨折再移位。 提问:整复固定后一周内,内服药物法则是什么? 按骨折后时间分早、中、后三期,每期约二周进行辨证用药,证属早期病理上仍处于气滞血瘀阶段,瘀肿仍存在,属实证,必须继续采用攻法,行气活血,以进一步促进肿胀的消退。此时伤并无热毒蕴积或内攻营血,故不宜用清热凉血法。又病非中期,况瘀血未尽,不适合用舒筋活血法。更不宜用补法,即不利祛瘀,反而滞邪。俟后期,气血受损,才可行接骨续损和补益气血法,故其答案是错误的。证非虚寒,更不宜用温经通络法。 提问:如何正确促进肘关节功能早日恢复? 对骨折复位必须争取时间越早越好,成功率较高,手法要正确,轻巧,力争一次成功以减少多次复位造成人为的损伤,也为骨折的接合创造良好条件。因髁上部位近邻肘关节出血量较多,瘀血波及关节,固定时间不宜过长,否则瘀血凝结,筋络挛缩,可致关节粘连,关节腔僵硬,引起关节活动功能丧失。在未拆夹板前,重点是保持骨位,以固定为主,以免屈伸关节造成骨折端再移位。或不利的屈伸产生剪力影响骨痂的生成,还可导致增加血肿,可能产生骨化性肌突(外伤性骨化)的不良反应,这样得不偿失,万万要不得,早期服用大剂量行气活血祛风利水中药,能促进血肿早日吸收,为练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待骨折三周后,骨折端巳有中等度骨痂接连,较为稳定,此时的主要矛盾是如何解决关节的功能,医治的方法以动为主,用轻柔理伤手法屈伸肘关节,活动度由小到大,运动量由少到多,循序渐进,以不出现红肿为度。 |